2022家装效果图-三维家
這兩件事情,將推動經濟改變。
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新世紀已轉為保守,共產黨政權對內的管控日益嚴苛,對台則從未放棄吞併意圖,《紅色賭盤》、《紅色滲透》等書都能讀到中共當局如何迫使企業及個人為黨服務,以及對外用各種方式宣傳滲透,尤其是透過網路等媒介進行的認知作戰(其實,當年的《一九九五閏八月》一書,幾乎也是一種認知作戰)。他們或許想透過這種手段,確保自己或家人未來能在其他國家安全穩妥地生活。
武力犯台並未成真,但中共的確發動升高緊張情勢的軍事演習,直至一九九六年,台灣,亦即增修條文當中的「中華民國自由地區」,人民迎來第一次直接投票選擇領導人的總統大選。這樣的故事,適合以小說形式敘述。叛徒、騙子以及罪犯有可能會抗拒所有甜言蜜語,而受人尊重的紳士也有可能只因在公家餐廳吃到濕軟的甘藍菜,就決定犯下駭人聽聞的叛國罪。「他們會知道這是一場賭局。對原來就從事情報工作的人而言,這可能就是一份工作,關乎薪資、職銜之類與尋常企業員工相差不多的考量
對原來就從事情報工作的人而言,這可能就是一份工作,關乎薪資、職銜之類與尋常企業員工相差不多的考量。這樣的故事,適合以小說形式敘述。文:張化橋 巴菲特論通貨膨脹對股市的負面影響 1968到1982年,美國股市經歷了一個長達十五年的大熊市。
現容我把這篇文章的大意歸納如下: 通貨膨脹打擊債市,大家似乎都明白:未來每年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,但是利息收入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。表面上看,高負債可以增加股東的回報,但如果過度負債,就會傷害股東。在美國,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低利率「人間天堂」,終於被通貨膨脹攪局。大家都知道那是很美的,所以為了獲得這種享受,大家紛紛投資股票,直到把股價抬高到帳面淨資產的2倍甚至3到4倍。
管理層整天在融資,無暇管理企業。而 ⑴ 和 ⑸ 的上升空間也不大。
雖然股民的換手進行了利益再分配,但做為一個整體,他們的報酬率就是超級的穩定,並不因為通貨膨脹而改善。「《財富》世界500強」的大企業的總資產負債率已經從1955年的37%漲到了1975年的50%,再怎麼漲呢?(在這一點上,我們中國的企業確實可以批評巴菲特沒見過世面。巴菲特說,股票其實也是債券,只是它的期限為永遠而已。但是關於通貨膨脹下的股市,大家都有一個幻覺,總以為股票所代表的是「產能」,其真實的價值會隨著通貨膨脹而水漲船高
而股票呢?那原本可愛的12%的「股息」也不再顯得可愛了。)如果兩家類似的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均為12%,但是一家低負債,另外一家高負債,前者就明顯好多了。我也建議大學生用它做為英文精讀的文章,並做翻譯練習。雖然股民的換手進行了利益再分配,但做為一個整體,他們的報酬率就是超級的穩定,並不因為通貨膨脹而改善。
在美國,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低利率「人間天堂」,終於被通貨膨脹攪局。它的「票息」為12%,不過,持票人每年只能獲得其中的一小部分,而大部分的票息會被自動再投資於這種「永續債券」。
固定資產重置成本會因為通貨膨脹而上升,企業在短期內顯得資金周轉加快了(資產周轉天數改善等),但它們很快發現自己要因為重置成本上升而增加資本支出。我們都見過大量高息借款的公司,天天在危險中度日。
「《財富》世界500強」的大企業的總資產負債率已經從1955年的37%漲到了1975年的50%,再怎麼漲呢?(在這一點上,我們中國的企業確實可以批評巴菲特沒見過世面。在「二戰」以後的三十多年,儘管美國的經濟變化很大,但所有公司的平均股本收益率相當穩定:10%到13%(平均大約12%)。現容我把這篇文章的大意歸納如下: 通貨膨脹打擊債市,大家似乎都明白:未來每年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,但是利息收入因為通貨膨脹而貶值。畢竟,中國特色就是不一樣)。巴菲特說,其實,利潤率高的公司並不需要太多的負債,而利潤率差的公司永遠缺錢。這句話馬上讓我想到麥肯錫2010年出版的書中的一個觀點:亞洲企業負擔了太多的債務,利潤成長率雖然很不錯,但並沒有解決另外一個大問題:利潤率太差,資本消耗太大,報酬率太低。
巴菲特說,股票跟債券一樣,不過是市場利率的倒數而已,或者說,它們的變動方向相反。朗讀,再朗讀,並且翻譯(和評論)這篇文章,我樂在其中。
高負債的公司的股票往往看起來便宜,實際上不便宜。那本書名為《價值:公司財務的四根支柱》( Value: The Four Cornerstones of Corporate Finance),好像只有英文版。
債券到期時,投資者會購買新的票息更高的債券,而「股息」卻還是12%,未分配的「股息」留在公司每年也只能賺取12%。表面上看,高負債可以增加股東的回報,但如果過度負債,就會傷害股東。
巴菲特說,⑵、⑶ 和 ⑷ 對於做為一個整體的企業界來說,根本沒可能。但是關於通貨膨脹下的股市,大家都有一個幻覺,總以為股票所代表的是「產能」,其真實的價值會隨著通貨膨脹而水漲船高。實際上,這就好比「股息」:當然一小部分股息用現金分掉了,大部分留在公司繼續賺取那12%。「停滯性通貨膨脹」一詞雖然是1965年出生的,但是等到1970年代末期,它才變得家喻戶曉。
大家都知道那是很美的,所以為了獲得這種享受,大家紛紛投資股票,直到把股價抬高到帳面淨資產的2倍甚至3到4倍。那時的老股民得到了三個好處:一是那可愛的12%(超過當時的市場利率),二是把「股息」的大部分留到公司繼續按12%的報酬率投資,三是股票本益比的上升,一直抬到幾倍的股價淨值比(今天大量的中國公司在揭不開鍋的時候也有3到5倍的股價淨值比,這連巴菲特當時也沒預料到。
一家企業要增加股本報酬率,無非有五個辦法:(1)增加資金周轉。管理層整天在融資,無暇管理企業。
那十五年,道瓊指數名義上跌了一半,但是再考慮上通貨膨脹因素,股民的損失高達80%以上。60年代中期,當通貨膨脹上升時,企業長期債券發行時的票面利率漲到了6%、8%和10%以上,可是照樣跌破票面價格。
1977年5月,巴菲特在《財富》雜誌發表了一篇超長的文章,精闢論述了通貨膨脹如何打擊股市和債市,它的標題是〈通貨膨脹是如何耍弄股市投資者的〉(How Inflation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),大家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即可。文:張化橋 巴菲特論通貨膨脹對股市的負面影響 1968到1982年,美國股市經歷了一個長達十五年的大熊市。負債太高,公司就喪失了迴旋餘地。股票就是一張「永續的債券」。
巴菲特說,股票其實也是債券,只是它的期限為永遠而已。其實,股民做為一個整體甚至連債券投資者還不如。
當股價淨值比漲到兩倍甚至三倍時,股民的報酬率就分別降到了6%或者4%。市場上的名目利率會上升,而債券的票息不會增加。
簡單的算術,大家卻都不願意去弄懂。雖然通貨膨脹時有些行業(或者企業)可能是贏家,有些是輸家,但總的來說,整個企業界不可能獲得明顯的好處。
评论列表